2021-01-25 16:01:59
在上海崇明阿里巴巴數字農業(yè)基地,農民根據數字化指導,種出了品質更好的翠冠梨。
“大國小農”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。第三次農業(yè)普查數據顯示,全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(yè)經營主體的98%以上,小農戶從業(yè)人員占農業(yè)從業(yè)人員的90%,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%。
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,要注重解決小農戶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,把他們引入現代農業(yè)發(fā)展大格局。中國農業(yè)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教授指出,脫貧攻堅與鄉(xiāng)村振興要實現有效銜接,需要時刻不忘小農戶。
“小、散、亂”問題長期制約我國農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以水果大省云南為例,“褚橙”(冰糖橙的一個品牌)火了之后,在主產區(qū)云南省新平縣,冰糖橙的種植面積達到7.3萬畝。由于農戶種植技術水平普遍不高,導致品質參差不齊,產量劇增后開始出現銷售難,2020年更是出現了1.4萬噸滯銷。
朱啟臻認為,幫助小農戶對接大市場,必須要解決長期困擾農產品上行的“最先一公里”難題?;A設施例如冷鏈、冷庫缺乏,是廣大農村普遍存在的短板,政府、企業(yè)一起合力投入后,一段時間內是可以看到效果的。
但是,單靠基礎設施,破解不了“最先一公里”難題。
“農產品為什么會爛在地里、爛在路上?缺乏基礎設施是表面原因。產供銷沒有打通,農民還是看天吃飯,才是根本原因。 ‘最先一公里’的建設要有系統(tǒng)性的方案,阿里探索的通過訂單農業(yè)打通產供銷是個辦法。”朱啟臻說。
阿里的數字化產供銷探索已久。
2014年啟動“千縣萬村”項目以來,阿里持續(xù)加大在農業(yè)“最先一公里”的投入。在生產端,阿里的布局了1000個數字農業(yè)基地。在供應鏈端,阿里建成五大數字化產地倉為農產品做分級加工,一年可將100萬噸生鮮農產品直供全國餐桌。同時,菜鳥縣域物流智慧共配項目已經覆蓋全國25個省份900多個縣域。在銷售端,依靠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,阿里是全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。
朱啟臻認為,發(fā)展訂單農業(yè)的好處在于,一是產銷對接;第二訂單對農產品的要求,會驅動農民去接受和掌握新的種植方法,這樣才能實現種得好。這才是解決農民需求的“最先一公里”,也是可持續(xù)的。
2020年,阿里巴巴在云南省新平縣做了3000畝訂單農業(yè)基地,根據阿里種植標準種出來的冰糖橙,在同產區(qū)屬于優(yōu)質果。而且,在當地冰糖橙遭遇大面積滯銷時,阿里基地果子已經售罄。
“當基礎設施完備后,種得好會成為農產品在‘最先一公里’的核心競爭力。”朱啟臻說。
2020年6月,他曾赴上海和四川的數字農業(yè)基地調研阿里模式。
在上海的翠冠梨基地,朱啟臻看到,盒馬的訂單對口感、大小、糖度,外觀、農殘都提出了清晰的標準。這些需求,果農原來的經驗不夠用了。
阿里和上海崇明區(qū)政府一起為果園配置的50多種數字化設備,讓濕度、二氧化碳、光照度、土壤肥力、鹽分濃度等指標清晰可見,農民根據數據指引進行種植調整。
朱啟臻覺得,阿里模式在實實在在幫助農民面對市場:一開始農民就知道為誰而種,消費者要什么樣的農產品。